近期蔬菜育苗精细管理技术
精彩课程回放
3月7日,《疫期说育苗》网络公开课第三节于晚8:00顺利开讲,主讲老师王朋成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蔬菜种苗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骨干成员,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育苗岗位专家。他主要从事蔬菜育苗基质研发、蔬菜苗生长发育调控、蔬菜嫁接育苗、砧木品种选育等研究,曾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项,在蔬菜集约化育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王老师针对苗场在恢复生产、保障春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生产实践经验与团队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了蔬菜育苗的精细化管理技术。以下是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条件对育苗的影响
设施装备、气候条件、种子基质、技术管理等是蔬菜育苗的关键要素。
1.设施装备与气候条件
(1)育苗设施装备
目前具有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化设施装备的育苗场相对较少,多数苗场采用普通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棚室育苗,基础投入少、成本低,存在育苗装备不完善、用工量大、环境可控性差等问题。
(2)气候条件
近期育苗,正值春季,气候多变,光照弱、湿度大、温度不稳定甚至出现“过山车”式的剧烈变化,是育苗中面临的主要气候特点。如,南方有时低温弱光天气长达20多天,十分不利于蔬菜育苗。
2.不利影响
不完善的育苗设施装备和多变的气候,对蔬菜育苗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出苗期:烂种、烫芽、出苗不齐等;
出苗后:沤根、闪苗、徒长、寒害僵苗和生理不协调以及猝倒等病害。
采用科学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减缓育苗条件不足对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实现培育壮苗的目标。
二、育苗生产精细管理技术
1.播种技术
(1)选用安全育苗基质
1)基质孔隙度、pH(酸碱度)、EC(电导率、可溶性盐的含量)值、养分含量及成分比例等,直接影响种子发芽出土和幼苗健康生长。
2)质量不好或不稳定的基质,会造成种子霉烂、出苗时间延长、出苗率低、新根生长缓慢、幼苗营养不良以及苗期徒长、病害大量发生等现象。
3)不同种类蔬菜、不同季节育苗,对基质物理和化学性状有不同要求。如:低温期育苗,基质保水性不宜过强;直播种子基质EC不宜过高等。
育苗场应用的基质,有的是自配,有的是购买商品基质。
建议:自配基质,应按育苗季节、蔬菜种类等的要求进行科学配制;购买基质时,宜选择正规厂商、质量稳定的专用基质。育苗前应进行消毒和质量检查。
(2)基质配制的细节技术
基质配制原料基本上是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有机物有泥炭、椰糠和菇渣、沼渣、秸秆等发酵腐熟物料;无机物一般采用蛭石和珍珠岩。
配制操作中应注意:
1)原料(特别是有机物)的理化性状要稳定,应清洁、无污染;
2)应选择粒径2-4mm的蛭石、珍珠岩,如粒径过小、不均匀,起不到对基质水气性状的调节作用,有时会起到反作用;
3)基质中适量控制氮素,适当提高磷、钾、钙素总量;
4)均匀混拌物料,才能配制质量稳定的基质;
5)有些物料酸度高、有些蔬菜要求中性偏碱基质环境,需要对基质酸碱度进行调节。
(3)微生物菌基质应用技术
育苗前基质应消毒,现在多采用化学药剂消毒,农药用量大、有时不安全。而在基质中添加有益微生物菌,能够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害,同时促进种子发芽、根系发达、幼苗健康生长。是预防基质带菌,造成幼苗生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如:育苗前每方基质中添加EM菌1kg,放到室内常温下保湿7-10天,然后在装盘育苗,能够促进菜苗生长,减轻病害发生,提高壮苗率。
(4)选用健康种子
高质量种子是苗场节本增效的关键。发芽率高、发芽势整齐、不携带病菌,能够一播全苗、减轻病害、减少查盘补苗时用工量。
如:嫁接育苗因砧木种子质量不高,嫁接前需要用大量的人工,对砧木苗进行整齐度整理。
如:携带黄瓜绿斑驳病毒、细菌性果斑等病菌的瓜类种子,未经消毒处理直接播种育苗,病死苗率高,不仅苗场遭受损失,而且农户采用病苗种植,果实带病率高、无法销售,损失大;极易造成“苗场-农户”纠纷。
育苗时,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同时,应选用经消毒或药剂包衣的健康种子,减少种苗发病和传播。
(5)种子处理:
对于未采用消毒或包衣种子,应进行种子处理后再播种。处理方法主要有:阳光晒种、温汤浸种、药剂浸种、药剂拌种。
1)阳光晒种:种子在阳光下晾晒4-6小时。可杀菌、增加种子内部酶的活性,提高种子发芽势。
2)温汤浸种:
常规:50℃温水浸种20-30分钟,或55℃浸种10分钟。
黄瓜和茄子种子:75-80℃热水烫种10分钟,能杀死枯萎、炭疽病,且病毒失活。
西瓜种子:90℃热水烫3秒钟,加入等量冷水至50℃,不断搅动至30℃,能杀死多种病原物。
3)药剂浸种:一般喷雾用杀菌剂均可,药液用量是种子的3-4倍,浸种后清水洗净,避免药害。如:2%氢氧化钠药液、瓜类种子浸10-30秒,防真菌、病毒病;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2 小时 ,防番茄疫病,瓜白粉病;40%甲醛100-300倍液、瓜类、茄果类种子浸15-30分钟,防枯萎、炭疽病。
4)药剂拌种:
药剂用量一般为种子重量的0.2%左右。常用药剂有50%腐霉利、50%多菌灵、25%甲霜灵等。适用于直播种子。
建议:采用“阳光晒种 温汤浸种 药剂浸种 药剂拌种”。
案例:“瓜类种子综合处理技术”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广技术)
阳光晒种和温汤浸种后,用40%过氧乙酸200倍浸泡30分钟,或“杀菌剂1号”200倍浸种1小时,清水冲洗3-4次,每次洗10分钟,然后用2.5%咯菌腈拌种包衣。细菌性病害防效90%以上。适用于直播育苗或嫁接砧木、接穗育苗。
(6)提高种子发芽、出土方法
1)“晾种”催芽法:适用于催芽播种。将浸种后的种子放在干燥通风处晾种,待种子表面发白(种子含水量55-60%)后,进行保湿催芽。可增加种子内部氧气含量,促进发芽,提高发芽率和整齐度。
2)基质控水”播种方法:将基质含水量调整为60%左右,然后装盘播种;出苗后,选择晴天适当补充水分。该方法可以增加基质氧气含量,增强种芽活力,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低温、弱光天气,效果更为显著,一般出苗整齐度提高10%以上。
2.生长环境调控技术
幼苗在种芽出土、第一真叶出现前、真叶生长等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照、温度和湿度有不同要求,及时调控苗棚光照、温度和湿度,满足需求,是培养壮苗的关键。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控:
1)加温方法:采用水暖锅炉、热风炉、水源水泵、石墨烯板、空调、以及常规的地热线、空气加温线等方式补充温度;
2)降温方法:通过遮阳、通风、风机水帘、棚室空间迷雾等方式降温;
3)增加光照:早揭晚盖覆盖物延长光照,补光灯补充;
4)湿度:通过浇水增加湿度,通风和除湿设备等降低湿度。
建议:有条件的科学配制加温、补光、降温、除湿等设备,增加智能调控,提高抗气候风险育苗能力。
(1)光照管理:
1)幼苗生长期内,适当早揭晚盖覆盖物,尽量延长光照时间;
2)弱光天气,应及时增加补光;
3)久阴转晴期间,适当间歇性遮阴、降温,增加幼苗的适应性,防止环境变化大,造成幼苗因 “强光、高温、失水”,出现“闪苗” 现象。
(2)温度管理:
1)播种至出苗期间。尽量保持适宜温度,及时撤除保湿农膜,避免农膜下温度过高(不高于35℃),出现“烫芽” 现象。
2)第一真叶出现前。适当降低温度,避免幼苗胚轴徒长;如瓜类、茄果类和豆类,白天20-28℃、夜间12-15℃。
3)真叶生长期间。在保障最低温度前提下(一般瓜类18℃、茄果类15℃、豆类16℃),适当增加昼夜温差(8-10℃左右),减少夜间幼苗养分消耗,增加物质积累,培育壮苗。
加温注意事项:
1)棚室加温应均匀。加温时应通过棚内循环风机或送风筒调节,尽量使棚内温度均一,才能保障幼苗均匀生长。
2)避免夜间基质温度高于空气温度。夜间基质温度高,根系吸水活力强;夜间空气温度低,蒸发量小,形成叶片“吐水”。夜间叶片长期“吐水” ,容易滋生病害,应调控基质温度适当低于空气温度。
(3)湿度管理:
浇水:
1)根据苗情和天气浇水,阴雨低温天气到来之前适当浇水;
2)阴雨天气期间应不浇水或少浇水;
3)基质表面发白,幼苗叶片颜色暗淡、但不萎蔫时开始浇水;
4)浇水时间应在晴天上午,水量适中、均匀,水温应与棚温基本一致;
降湿:
1)棚室适时通风和增温度进行降湿,弱光阴雨天气,有条件苗场可增加除湿器进行降湿。
2)阴雨天气期间,如幼苗叶片长期出现水珠,应增加温度,同时开启循环风机或间歇式通风,晾干叶片表面水分,减少病害发生机会。
3)育苗浇水中,潮汐式灌溉方式更有利于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机会,并且灌水量、用电量、用工量比常规喷淋浇水方式显著降低。
建议:有条件苗场,增添潮汐式灌溉设备,减少发病机会,节本增效。
3.养分供给技术
(1)养分需求特征
蔬菜苗期需肥量不多,主要是氮、磷、钾、钙、镁、铁等元素协调。如氮素多,容易徒长、感病。补充的肥料类型主要是多元素水溶性复合肥,原则是适当少氮、多钾、多钙。应根据不同类别蔬菜的需肥特性进行补肥。
(2)施肥时间
一般情况下,泥炭等育苗基质自身含量有的养分,可以满足2片真叶以前幼苗生长需求,以后根据苗情可以及时补肥。
(3)施肥方法
采取水肥一体化喷淋方式,浓度一般为0.05-0.1%,根据苗情确定补肥次数,一般3-5次施肥。
“简便施肥方法”介绍:
为减少低温、弱光季节补肥浇水次数,总结了“适量少次根部补肥”方法,即“先浇肥水、后清水冲洗”。施肥浓度2-3%,幼苗生长期间一般补肥1-2次。该方法增加了根部施肥浓度数量,阶段性满足了幼苗生长需肥数量(15天左右/次),在减少补肥1-2次的同时,减少浇水次数,降低棚内湿度。
4.嫁接技术
主要介绍瓜类嫁接。插接法和贴接法是西瓜、甜瓜、黄瓜等常用方法。接穗和砧木育苗、嫁接操作、嫁接愈合期管理是嫁接育苗的关键技术环节。
(1)接穗、砧木育苗(“砧木/接穗”应具有高亲和性)
培养健壮的接穗和砧木苗,是提高嫁接成苗率的基础;按“播种”章节技术培育接穗、砧木苗。不同嫁接方法,砧木、接穗播种的间隔期不同。
1)插接法:一般先播种砧木,后播种接穗,播期间隔5-6天,嫁接适龄期是砧木第一片真叶展开、接穗子叶展平前。
2)贴接法:一般先播种接穗,后播种砧木,播期间隔4-7天(如接穗小粒种子间隔时间宜长些),嫁接适龄期是砧木子叶展平、接穗子叶展平前。
(2)嫁接
目前嫁接机还没有成熟应用,嫁接还主要是人工嫁接为主。嫁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砧木和接穗削切面大小和接触面对齐及紧实程度决定了嫁接工效、嫁接苗成活和整齐度的高低。
嫁接操作注意事项:
1)嫁接场地应清洁卫生,处于弱光、无风、温度20-25℃的适宜环境,避免接穗失水萎蔫,影响成活。
2)嫁接场地、嫁接台、嫁接工具及操作人员等应定时消毒,避免病菌感染传播;
3)嫁接前应清除病苗,嫁接时接穗壮、弱苗分开,嫁接后分开管理;
4)嫁接完成后应及时运至苗床或愈合室保湿;
5)有条件可建设嫁接车间及嫁接苗转运设备。
(3)嫁接愈合期管理
愈合期间,一般夜温20-25℃、昼温25-30℃,光照逐渐增加、湿度逐渐降低,直至嫁接苗成活,转入正常生长管理。智能化嫁接愈合室、愈合床在生产中应用相对较少,大多是在苗棚内覆盖保湿农膜进行愈合管理。
嫁接愈合管理注意事项:
1)预防低温时间过长,愈合不良,导致成活慢且成苗率低;
2)预防嫁接苗床“见光和降湿”过度,造成嫁接苗失水、萎蔫甚至死亡;
3)预防苗床“遮光和保湿”时间过长,造成嫁接苗徒长、诱发病害;
4)预防晴天苗床农膜下温度过高,烫伤幼苗;
5)预防久阴转晴天气,幼苗突然见强光、失水,造成“闪苗”。
(4)3种简便式嫁接方法
操作简便、愈合快速、砧木萌蘖少、壮苗整齐度高,是衡量嫁接方法优缺点的重要指标;规模化生产证明,瓜类“顶直插接”和“贴接”嫁接方法优势较为明显,嫁接工效高、砧木萌蘖少、嫁接苗整齐一致。
1)顶直插接
优势:增大了接穗、砧木嫁接愈合接触面,用嫁接夹固定后接触紧实,成活后砧木萌蘖少,快速、简便、高效。正常生产条件下,嫁接成活率98%以上、壮苗率95%以上,接穗苗利用率95%以上,嫁接工效600-700株/h。
2)瓜类南瓜砧木“双断根贴接”嫁接技术
接穗、砧木育苗要点:
小粒种子接穗较砧木提前播种5d-7d,大粒种子接穗与砧木同期播种,无籽西瓜接穗较砧木提前播种7d-10d;
接穗采用穴盘、砧木采用苗畦撒播育苗;
接穗密度1500-2000粒/m2、砧木密度1000-1200粒/m2。
适宜苗龄:接穗、砧木子叶展平至第一片真叶展开为嫁接适龄期。
扦插基质装盘:将润湿后的基质装入穴盘,浇小水至基质湿度为70-80%,待用。
削砧木:在砧木子叶下方6cm-7cm处切除砧木根部,然后在子叶基部切除一片子叶及生长点,斜面与胚轴夹角30度-45度,斜切面长0.4cm-0.5cm。
削接穗:将接穗从苗盘中拔出,在子叶下方0.5cm-1.0cm处向下斜切、切除根部,斜面与胚轴夹角30度-45度,斜切面长0.4cm-0.5cm,斜面与子叶平面方向一致。
嫁接组合及扦插:将接穗斜面与砧木斜面对齐、贴实,然后用嫁接夹固定,将嫁接后的组合体垂直扦插于穴盘基质中。
扦插深度及基质生根温度:砧木扦插深度以2-3cm为宜;砧木生根基质温度18-25℃。
技术效果:简化了嫁接操作环节、方便了对嫁接环节技术标准的把控,实现了集约化培养砧木;提高了嫁接效率、嫁接成活率和壮苗率,而且省工省时、节约能源、提高设施利用率;正常生产条件下,嫁接效率800-900株/h、嫁接苗成活率98%以上、壮苗率97%以上。
适用范围:适用于以南瓜为砧木的西瓜、甜瓜、黄瓜、西葫芦等瓜类蔬菜嫁接育苗。
3)无籽西瓜“免破壳”嫁接技术
该方法集成“免破壳/大龄接穗/小龄砧木/断根贴接”等多项技术,能够提高无籽西瓜种子利用率20%、嫁接成活率13%、壮苗率10以上%。
无籽西瓜免破壳育苗
砧木(南瓜)集约化育苗
嫁接及扦插
5.炼苗及成苗延期管理技术
苗棚成苗生长环境优越,而移栽田温湿度、土壤盐分、酸碱度和病虫害等因素复杂,未经锻炼的成苗有时难以适应,易出现僵苗、死苗,造成“苗场-农户”纠纷。因此,成苗出棚前应炼苗,提高成苗抗性。对于炼苗和无法移栽需延迟的种苗,采取以下措施管理:
1)温度:加大通风量、降低温湿度,一般低温控制在10-15℃;
2)水肥:尽量少浇水,宜上午浇水,避免夜间叶片存有水珠;少施氮肥,增施钾、钙肥;
3)延缓诱抗剂调控:科学适量喷施生长延缓剂、诱抗剂,提高抗性;
4)“摘心”:对于能够多蔓(枝条)种植瓜类、茄果类,可采取“摘心”,抑制主蔓生长,促使侧蔓(枝条)产生;
5)病虫害防控:定期喷药防治病虫害。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