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主要病害防控技术
精彩课程回放
2月25日,《疫期说橘事》网络公开课第六节于晚8:00顺利开讲,本次主讲老师是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病系柑橘黄龙病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邓晓玲教授。邓教授她在柑橘黄龙病病原的分子检测、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病原活体培养,无病毒苗木的培育及病害的综合防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两次赴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开展柑橘黄龙病的合作研究,被美国农业部授予“黄龙病合作研究”的特别贡献奖。邓教授提到,春季是柑橘发新梢和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由于2019年秋冬季发生罕见的连续干旱天气,大部分柑橘园受旱严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销售市场低迷的推迟采收,影响果园管理,造成柑橘树势衰弱,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本次课程重点为大家介绍了产区的几种主要的病害及其防控技术,包括黄龙病、溃疡病、灰霉病、黑点病(沙皮病)和衰退病,以下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一、柑橘黄龙病
1、 黄龙病的危害与分布
柑橘植株感染黄龙病后,轻则树势衰退、产量下降、品质降低,重则3~5年内枯死。柑橘黄龙病在我国已摧毁超过数百万亩的柑橘园。
随着柑橘生产的大发展,黄龙病的病区不断扩大,至今在江西、浙江、云南、贵州和湖南等11省的部分产区均证实有黄龙病发生。
2、症状识别
柑橘类植物感染黄龙病菌后并不立即显症,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品种、树龄、营养状况、种植环境等而异,相比其他病原体,黄龙病菌的潜伏期较长(3-18个月)。
(1)叶片症状
叶片黄化有3种类型:斑驳型、均匀型黄化和花叶型。
斑驳型是黄龙病最典型和特有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从叶片基部和侧脉附近开始变黄,逐渐扩大形成黄、绿相间的不对称斑驳,斑驳症状的叶片在春、夏、秋梢病枝上都较易找到;
均匀型黄化一般在初期病树的夏、秋梢上多出现;晚秋梢病枝上抽出的新叶一般表现为小而尖、叶脉青绿、脉间组织黄化或褪绿的花叶症状,极似缺锌或缺锰状,常被称为花叶型或黄龙病的二级症状。
黄龙病(部分)叶片症状
(2)果实症状
发病初期果实一般不表现典型症状,当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果形变小,座果率低,果皮粗且厚,无光泽,果皮与果肉紧贴不易剥离,果轴变歪,果汁少,食味带酸苦口,种子败育。橘类在成熟期常表现为蒂部深红色,底部呈青色,俗称“红鼻子果”。而有的表现为果皮坚硬。
黄龙病病果特征
3 、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确诊柑橘黄龙病
黄龙病的确定需要利用核酸检测——类似新冠病毒的确诊,黄龙病检测包括柑橘样品的采集、 DNA的提取、特异引物的设计与合成、PCR的扩增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由于病毒在植株体内分布是非常不均匀(像是新冠病毒),因此取样是比较关键的,决定能否检测出病毒。
4 、发生与传播规律
柑橘黄龙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苗木的调运和带病接穗嫁接。田间近距离的传播是带有黄龙病的柑橘木虱,再取食健康树来完成。3龄以上的柑橘木虱若虫或成虫均能传播该病原,一次吸食到病原细菌后便能够终身传病。
柑橘木虱一年可发生8~11代,田间世代重叠严重,以成虫越冬。8℃以下时,成虫静止不动,14℃时能飞能跳,18℃时开始产卵繁殖。越冬成虫于2月底、3月上旬开始在春梢嫩芽上产卵,3月中下旬可见若虫为害春梢嫩芽。
柑橘木虱多分布于树势较弱的植株上,因为这些树先发新芽,为柑橘木虱提供了取食、产卵场所。成虫在每次新梢露芽后的芽叶缝隙处产卵,初孵是若虫吸取嫩芽汁液并在其上发育成长,直至5龄。若虫期是柑橘木虱感染病菌的主要时期,若虫一旦感染病菌,在虫体内的侵染能力和增殖能力要远大于成虫期。
5、防控对策
林孔湘教授曾提出控制黄龙病要用“三板斧”,即使用铲除病原、切断传播媒介、种植无病苗木的手段。该方法至今仍然是柑橘黄龙病防控的重要方法,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以下是具体措施。
(1)使用无病柑橘材料繁殖苗木
近年来我们对广东柑橘黄龙病蔓延危害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很大部分是苗木带病。苗木带病的原因首先是繁殖用的柑橘接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黄龙病病树,其次也有一部分在苗圃发生感染。所以,建立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广泛推广使用无病苗木对黄龙病的综合防控至关重要。
(2)防治木虱
柑橘木虱是黄龙病传播的主要媒介昆虫,减少木虱数量是防控黄龙病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的木虱控制方法是化学防治,喷施矿物油、内吸性的杀虫剂等可以有效的防治。生物防治有较大的潜力,寄生性的天敌对柑橘木虱种群的限制作用明显。
(3)挖除病树
目前国内外实践证明,及时挖除病株,补种大苗是有效防控黄龙病的关键手段。病树一旦确认后,应当立即挖除。挖除前要喷药扑杀木虱,以防病树上的木虱飞到邻近健康树上。对锯断的病树桩要进行处理,之后加盖黑色薄膜,防止再生。
(4)加强栽培管理
认真落实好柑橘栽培管理的各项措施,使柑橘树生长壮旺,做到统一放梢、统一喷药防治柑橘木虱。在栽培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质肥。改良土壤,为柑橘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根系发达,树势保持壮旺。
二、柑橘溃疡病
1、症状识别
柑橘溃疡病可为害柑橘叶片、枝梢和果实。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出现暗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向叶片两面略突起,病部表皮破裂组织木栓化,粗糙,最后形成中央破裂凹陷,呈火山口状,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晕圈的病斑。
溃疡病症状
(病斑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晕圈)
枝梢受害,病斑近圆形或连合成不规则形,木栓化隆起和开裂更明显,且无黄绿色晕环。严重时病梢叶片脱落,枝梢枯死。
溃疡病枝症状
果实受害,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通常较大,木栓化程度比叶片更甚,病斑中央火山口状的开裂也更为显著。果实病斑只限于果皮上,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果。
溃疡病果症状
2、发病规律
柑橘溃疡病菌在病部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气温回升并有降雨时,越冬病菌从病部溢出,借助风雨、昆虫传播到附近的嫩梢、嫩叶和幼果上,在幼嫩组织表面保持20分钟水膜的条件下,病菌即能从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
最适病菌生长的温度为25~30℃,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台风暴雨造成的大量伤口,是病菌入侵的最好门户。
(1)不同品种对病菌敏感性不同
柑橘对溃疡病的敏感性与其表皮组织结构、气孔密度和气孔中隙大小有关。通常橙类、柚类最感病,柑类其次,桔类较抗病,金柑则免疫。
(2)与温度和降雨呈相关性
溃疡病菌为喜温喜湿,降雨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连续阴雨还使寄主组织抗病性下降,因此,一般多雨年份或季节发病严重。
台风暴雨利于病菌的传播,还造成伤口和水膜,故台风暴雨易导致病害流行。夏、秋梢受害通常较春梢重。
(3)树龄和发育时期相关
低龄的柑橘树,由于抽梢次数多、梢期重叠、潜叶蛾危害较重,柑橘溃疡病发生也重;病菌主要侵染嫩叶和嫩梢、刚谢花的幼果、这与病菌以气孔和皮孔为主要侵染途径有关。
(4)栽培管理措施相关
不合理施肥,不利于柑橘正常生长,导致抽 梢时期、次数、梢的成熟程度不一致,使感病期延长,加重发病。虫害严重的果园,溃疡病常发生严重。潜叶蛾、叶甲和凤蝶等的取食活动一方面造成伤口,另一方面传播病菌。
3、防治措施
(1)实行严格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接穗、种子、果实等。建立无病苗,培育无病苗木。
(2)减少田间新染源:冬春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枝、病叶、病果,并集中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通过合理施肥及水分管理,増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控梢,统一放梢,秋梢期应及时做好潜叶蛾的防治工作。
(4)及时喷药保护:幼龄树以保梢为主,新梢萌芽后10~15天喷第一次药,连喷2次。结果树以保护幼果为主,谢花后10~15天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10~15天喷1次,连3次。对苗木、幼树应适当増加喷药次数,台风暴雨后要及时喷药防治。
药剂可选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矿物油400倍、30%噻唑锌悬浮剂500~750倍液、50%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
(5)可种植防风林:防风林可阻隔病菌来源,同时,也可减轻台风暴雨对柑橘的伤害。
三、柑橘砂皮病(黑点病)
1、症状识别
(1)叶片症状:当病菌侵染幼叶、嫩梢和幼果时,形成散生或群生的黄褐色至黑褐色坚硬的胶质针头状小点,胶质小点突起明显,似砂粒状,摸之粗糙,因此称为“砂皮”或“黑点”。
黑点(沙皮)病症状(李红叶教授提供)
(2)果实症状:幼果或膨大期发病的果实,果面产生凸起明显斑点,点子粗,摸起来象砂纸状粗糙;发病严重,小点密集成片如:“泪痕状” 或“泥饼状”的病斑
黑点(沙皮)病果实症状
(3)枝梢症状:引起枯梢,衰弱的果枝或受冻的枝梢容易发病,顶部出现明显的褐色病斑,在病健交界处有胶液流出,严重时整个枝梢枯死。
黑点(沙皮)病枝梢症状
黑点(沙皮)病与冻害和管理不善密切相关
2、发病规律
病原菌是柑橘间座壳,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树干病部及枯枝上越冬。枯枝和坏死树干是病菌的唯一来源!
开春温度升高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小黑点) ,分生孢子成熟后,遇潮湿(降雨时)释放,经风雨和昆虫等传播至枝梢、片和果实。
病菌侵染最适温度(24~28℃),高于30℃分生孢子活力下降。适温,多雨有利发病。孢子的释放、传播需要雨水;孢子的萌发侵染需要果面保持一定时间的潮湿。病菌的寄生性不强,在寄主生长衰弱、受冻或伤情况下才能侵入,病菌从伤口侵入后,迅速扩展至木质部,皮组织腐烂死亡,其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田间再侵染来源。
3、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构建合理树形和树势
合理修剪,构建合理的树形,保证内堂的通风透光,以减少内堂枯枝;老果园改造,疏树,剪除拖地枝,抬高主干,并进行大枝修剪,回缩树冠,打造良好的树形;控制合理的挂果量,并适时采摘;采果后需要及时施肥(因地制宜),以恢复树势,提高抗冻能力,减少枯枝,减少树脂病。及时防治蛀干性害虫,减少树脂病。
(2)及时喷药保护防治果实黑点
果实整个生长期均感病,但以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最为关键。特别需要重视气温在20-32℃,特别是24-28 ℃,多雨时间段最关键。
落花2/3后喷第一次药,接着根据天气情况决定,一般每隔20天左右(或累计降雨200mm)喷一次,常规年份4-5次;最好是雨前喷施,遇连续降雨后要及时补喷。
最佳的药剂为: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400~600倍液。
四、柑橘灰霉病
1、症状识别
柑橘灰霉病主要为害花瓣,后蔓及整个花器和幼果。多雨或天气潮湿时花瓣发病,初生褐色小点,病斑扩大后使整个花瓣甚至花器变褐湿腐,密生灰褐色霉层。霉烂花瓣不易脱落,易黏附幼果,重者幼果变褐脱落,轻者表皮少数细胞塌陷,形成坏死斑,导致幼果脱落或形成难看的疤痕。随着果实长大,塌陷的坏死斑因其下细胞增生而将坏死细胞顶出,形成木栓化颗粒状、斑块状、脊背状突起斑。
柑橘果实灰霉病症状
2、发病规律
柑橘灰霉病菌为灰葡萄孢,它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病菌的寄主广泛,橘园间种的很多蔬菜和杂草均是灰霉病菌的自然寄主。
病菌耐低温,在7~20℃时均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15~23℃,相对湿度90%以上或花瓣表面有水膜时易发病。连日阴雨或多露水,果园郁闭,通风不良,湿气排放不畅,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3、防治方法
(1)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合理修剪,保证果园通风透光,以便雨后的湿气或露水能及时排放。
(2)谢花期用力摇动树枝,促进花瓣脱落,花期多雨时摇树干更重要。
(3)喷药保护:开始谢花时喷,有效药剂有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液1500倍,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等杀菌剂。
五、柑橘衰退病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以酸橙做砧木的柑橘。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1)茎陷点:嫁接口上部主干树皮呈陷点或条状凹陷条沟,削开树皮,陷点更明显,严重时枝干木质部呈“蜂窝”状陷点。
衰退病茎陷点症状
(2)衰退型:发病初期树冠很少抽发新梢,老时失去光泽,呈现不同程度的黄化,不久老叶逐渐黄化脱落,枝梢自顶向下逐渐枯死,根系枯死腐烂。2~3年后,全树枯死(慢性衰退)。
衰退型症状
(3)黄苗型:一般在嫁接当年就显症,所抽发的上部叶片主侧脉附近绿色,脉间叶肉黄化呈花叶状,与缺锌相似,严重时病苗自上而下枯死。
衰退病黄苗型症状
2、发病规律
该病害通过带毒的苗木和接穗远距离传播。在田间则主要通过蚜虫进行传播,也可经嫁接传播。病毒侵入寄主后,一般先从顶部往下运行,破坏砧木的韧皮部,阻碍养分输送,引起根部腐烂死亡,然后引起地上部发病。
以酸橙(如兴山酸橙,代代橙)等作砧木的甜橙高度感病,以酸橙作砧木的宽皮柑橘也感病,而以枳、酸橘、红橘、枳橙和粗柠檬作砧木的甜橙和宽皮柑橘较耐病。
3、防治方法
(1)引进的苗木和接穗要严格实行检疫,防止病原传入。
(2)选用耐病砧木,如枳、枳橙、酸橘、红橘,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为害。
(3)用弱株系交叉保护。在病区中的苗木预先接种弱毒株系,可避免日后植株受强毒株系的感染。
(4)初发病果园,应及时彻底挖除病株。
(5)及时防治传病媒介昆虫蚜虫。
上一篇:柑橘害虫及其绿色防控技术